中文專欄
本專欄專門分析 IB(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及 文憑試 (DSE) 中國語文科各卷的應試技巧,並提醒考生需要注意的事項。
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漢語的學習中,我們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文體問題。文言文作為古代語言,在連綴成文時也會根據使用對象以及表達內容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文體。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中國語文科中,文言文閱讀方面除了考核詞句的語譯之外,還有對文章的深層理解。
說起文言文中的反問句,大家都會自然而然的想起「不亦……乎?」、「何(奚)以……為?」、「豈……乎(哉)」等典型的反問句。如2013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閱讀卷文言文《呂氏春秋•士節》選段中有一句「嬰之亡豈不宜哉?」,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反問句,但是留心觀察文言文我們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反問句都可以通過這些固定的反問句式的標誌詞來辨別。
現代文閱讀是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科試卷一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板塊,在歷年的文憑試現代文閱讀題型中,詞句理解題是這一板塊的重點和難點。詞義理解題主要是考察考生對節選的文章的整篇的意旨,主要命題方式是把其中使用不同修辭手法而表意晦澀模糊的句子或者詞語拿出來,讓考生依託全篇文章來理解這些詞句的內涵意義。
文言文之所以難以理解,除了年代久遠,文中的名物很多發生了變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它的語法結構和現代漢語的差異。例如在2013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閱讀能力試題中有選自《呂氏春秋•士節》的一篇文言閱讀,其中有一題是將「晏子見疑於齊君」翻譯成白話文。
文言文詞彙同現代漢語的差異除了詞義的不同外,其詞彙特點主要是單音詞要比雙音詞數量多,單音詞佔優勢。從語法方面來說,單音詞的語法組合要比雙音詞靈活得多。從語義上說,單音詞,多義現象比較嚴重,如文言文中常見的單音詞「朝」和「亡」等都有幾個義項,而雙音詞的多義現象相對要少一些。
通過對近幾年的文憑試中文科試卷中文言文題目的分析不難發現,文言文翻譯主要考察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對詞類活用的考查、對特殊句式的考查、對固定結構的考查、對虛詞的考查還有就是對常見實詞的考查。前面的文章中筆者分析過主要虛詞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考察角度及翻譯注意事項等。
中文科是讓香港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學科,特別是文言文更是讓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在香港中學文憑試的中文科考試中,文言文翻譯可以說是得分的「攔路虎」。通過對歷年中文科的考試分析可見,文言翻譯的總體表現欠佳,主要問題集中在字詞的翻譯偏差以及文言句式的掌握不牢等方面。
文言文作為中學文憑試中文科試卷的一個重要板塊,有不少考生都在這一方面遭遇「滑鐵盧」。很多學生抱著「文言無用論」的錯誤觀點來機械地學習文言知識,許多學生厭學文言文,他們認爲文言文就是陳谷子爛芝麻,除了考試之外沒有一點用處,因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在中學文憑試中文科試卷中,「綜合能力考核」及「說話能力」是多數考生表現較弱的兩大方面。文憑試重視考生思維及分析能力,也講求對中國文化、文學的認知,但是考生在文憑試中呈現的問題卻不一而足。
文字的表達能力是文憑試中文科考核的一個重要方面,試卷二寫作能力和試卷五綜合能力考核都將表達作為評分重點之一。但是在表達方面,許多考生都存在繁複累贅的毛病。2012年文憑試中文科考試報告指出,在試卷五綜合能力考核方面,不少考卷表達欠佳,冗字贅詞頗多,例如有考生在同一個句子中寫了兩次「再次感謝」,還有考生寫「本人個人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