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4日
關於閱讀材料中象徵意義的解讀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中國語文科的卷一閱讀能力佔總分的24%,在閱讀理解的題型中,有很多看似簡單的題目實際上在答題中並沒有那麽容易,淺易的閱讀材料實際上暗藏難度,這也是不少考生認為閱讀卷難做的其中一個原因。
筆者在指導晉博教育中心的學生時,有學生反映對理解文章中的象徵意義存在困難。在2012年文憑試中文科卷一的閱讀材料中,選取了曾敏之的一篇散文——《橋》 (按此觀看《橋》的全文),這篇文章以橋為線索,貫穿全文,記述個人對人生不同階段的體會,同時抒發對國家的感受及期望。在文中作者採用不同抒情手法,如憑詩寄意,間接描寫等。試題要求考生就文章當中的象徵意義作深入理解,這牽涉到深刻的語文認知及廣泛的文化理解,一般考生未必能理想發揮。有考生反映該卷的難度貼近中七程度,文章意境及情懷深遠,高中生不易掌握。該文章內容有文學、文化元素,更涉及不少歷史元素,還包含了作者對兩岸三地的情懷,要考生在短時間內掌握當中的深層意思確實不容易。
材料中的「橋」具有深邃的象徵意義,有中學老師表示《橋》牽涉作者的家國感情,更有對文革苦難的看法,這種象徵意義屬文學範疇,新一代考生根本無同樣感受,想法會截然不同,如文中提及幾十年前的羅湖橋,分隔了香港與內地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但對現在考生來說,羅湖橋可能只能聯想到「走水貨」。
因此對於閱讀此類象徵意義較強的文學材料,筆者建議晉博教育中心的學生要多看不同文體,熟習分層方法,考試時就會更容易看到文章深層次的意義,答題則會更有把握。
© 晉博教育中心 Brighten Youth Education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