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9日
如何解答整體感知文章類題型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中國語文科閱讀能力卷中有一類題型是考察考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通常以概括文章大意或者中心思想以及以文段中的核心句子為例,讓考生表述這句話在文中的地位以及對表達作者的意旨的作用。這類題型我們統稱為整體感知文章或文段的題型。
筆者在晉博教育中心指導學生備考文憑試時,發現學生一開始在回答這種題型時並不能把握準確。對於這類題型,首先要對文章進行梳理,弄清作者的思路,分析語段的內部結構層次,通過段落大意的概括,而大致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內容。另外還要理解文章中語段之間的關係,抓住議論、抒情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的變化,進而對文章從總體上進行把握。
如文憑試中文科閱讀能力樣本試卷中有一篇名為《自然與異常》的閱讀材料是這樣考察的:「《自然與異常》一文,主要是說明 (1)自然與異常的差別非常大 (2)自然和異常相同之處 (3)自然與異常的真正定義 (4)人對自然的理解會不時改變(2分)」命題人用選擇題的形式來考察考生對這篇材料的文意感知程度,這樣的考察形式相對於讓考生自主歸納的題型難度系數降低了很多。通過以上方法對文段的大意進行概括,我們不難得出以上結論中最貼合原文的意旨的就是第三個選項:自然與異常的真正定義。
除了這種簡單明瞭考察考生對文章的感知的題目類型之外,還有一種常見的題型,就是「文段作用分析」類的題型,還是以《自然與異常》這個閱讀材料為例,其中有一個題是這樣考察:「文章的第一段是簡單的引言。在第二段中,作者以多趾症為例,帶出的段旨是 (1)「自然」包含兩層意義 (2)生而有之就是正常 (3)一般人都是正常的 (4)異常是一種變態(2分)。」回答這類題型時候就要回到原文,定位文段,仔細研讀題目中句子出現的文段,並對照選項反覆琢磨哪一項更符合文意。根據以上步驟我們不難看出,作者舉這個「多趾症」的例子就是為了說明「自然」包含兩層意義。
筆者在課堂上經常提醒晉博教育中心的學生,在解答整體感知文章類型的題目時,不僅要「就題論題」,還要結合文章創作的文化背景、寫作意圖、中心思想等,這些內容都能反映作品的內涵和作者的深層意旨。掌握了這些,考生在作答時就可以「對症下藥」,根據命題人考察的角度來思考研讀材料。
© 晉博教育中心 Brighten Youth Education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