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ghten Youth Education Centre - Brighten Test Prep Centre

 

 

2016年1月11日
掌握文章內容,把握答題方向

 

在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中國語文科現代文閱讀的答題中,有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很多考生用想當然的態度來答題。這具體表現在不少考生做現代文閱讀時,往往是先看題目,然後就想當然的「跟著感覺走」,從而出現了很多脫離了語境和上下文的答題內容。這樣沒有針對性的答題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除了嚴重影響得分之外還容易使考生對現代文閱讀産生恐懼和厭棄心理,形成了一種心理障礙。

 

做文憑試中文科的現代文閱讀首先要通讀,從而抓住文脈,粗略地了解每段的大致段意,可以在此基礎上對文章的整體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是動筆前不可或缺的步驟。然後要做的才是看問題,帶著問題回到相應的段落進行再一遍的精讀,圍繞問題組織答案。只有在了解了文章的內容以後,才能較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題,進而仔細揣摩體現文章主題的重要語句,在答題中切中要點。

 

具體到文章中,首先要搞清文體特點,筆者經常提醒晉博教育中心的學生要注意這一點。只有把握了文體的特點後,才能採取相對應的解題思路。除了文體特點之外,還要明確寫作對象,如寫人為主的散文要留意表現人物形象的句子、表達對人物感情的句子、對人物評價的句子,仔細琢磨體會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如魯迅先生寫人物的有代表性的小說《孔乙已》一文中寫到孔乙已在孩子們向他討要茴香豆時說的話:「多乎哉?不多也。」這個時候考生就要對魯迅筆下的這個落魄書生的這句話進行分析了。小說人物的個性化語言,能直接表現人物的性格。如這句有代表性的「多乎哉?不多也。」是只有孔乙已這個特殊身份在這個特殊的場景中才能說出的,了解了這些之後,就能體會魯迅想通過孔乙己的這句感慨來揭示他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表達的是對封建制度的批判。

 

而寫景抒情的散文要留意描寫的景物的特點和寄予的感情,體會景物所代表的精神內涵,思考物體的象徵意義,從而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寫事為主的文章要關注事情發展過程中作者情感的變化,表達作者看法的抒情議論的句子,要思考作者記敘這件事想要表達的思想主張。如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龍應台的《目送》,雖然整篇文章是寫各個年齡段的「目送」,「我」目送父親的離開,「我」又目送兒子的離開,但是作者卻在事件中寄予了濃厚的情感,這些都在點題句中的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中有體現,考生只要體會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就能準確地根據文章內容進行作答。

 

因此掌握文章內容是現代文閱讀很重要的部分,只有對文章內容進行總體的把握,才不會出現大的偏差。因此筆者提醒晉博教育中心的學生不能想當然地脫離上下文作答,只有老老實實地讀懂文章內容,才能準確地把握答題的方向。

 

© 晉博教育中心 Brighten Youth Education Centre

JoomSh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