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2日
注意文言文動詞的使動用法
文言文之所以難以理解,除了年代久遠,文中的名物很多發生了變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它的語法結構和現代漢語的差異。
例如在2013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閱讀能力試題中有選自《呂氏春秋•士節》的一篇文言閱讀,其中有一題是將「晏子見疑於齊君」翻譯成白話文。這是一篇難度系數中等的文言文,可是考評局對文憑試中文科的考生答案分析卻不容樂觀。很多考生將此句譯為「晏子看見齊君有所懷疑」或者「晏子看見齊君懷疑自己」,可見考生對文句中的「見」這一被動用法理解偏差太大。「見」在文言文中除了基本的看到、會見等義項外,還有一個助詞的詞性,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常用於「見......」的結構式,見字後面跟動詞可以表示「被如何對待」的意思。例如文言中常用的「見辱」即被人侮辱的意思;如上文提到的翻譯中的「見疑」可以翻譯為「被人懷疑」。不少考生的翻譯出現了偏差主要是對被動用法不太清楚,從而把「見」想當然的理解為「看見」。
筆者在晉博教育中心輔導學生中文時,發現有些學生在做文言文題目,容易忽略了使動用法這一方面。文言文中可以用使動用法的詞類以動詞居多,當然也有名詞和形容詞做使動的例子。由於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作使動之後,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全相同。動詞使動用法並不是無章可循的,它也有一定的句法結構規則。在動詞做被動用法時,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産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這裏面的動詞「止」要翻譯成「使之止」即「使愚公止」。
動詞使動用法在文言文的使動用法中比較常見,筆者也在課堂上提醒過晉博教育中心的學生,如果在平時的文言文經典選篇中注意歸納使動用法的動詞和句式,應該不難翻譯出其使動用法。由此可見,多讀多練,注意歸納總結才是掌握文言特殊用法的關鍵。
© 晉博教育中心 Brighten Youth Education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