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專欄
本專欄專門分析 IB(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及 文憑試 (DSE) 中國語文科各卷的應試技巧,並提醒考生需要注意的事項。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中國語文科的試卷一閱讀能力中有一種題型是同一作者的兩篇材料對比題,如上一期提到的閱讀材料中就出現了情感對比題。命題者的題目是這樣設置的:作者在第一篇中以「不必追」說明她對人生的體悟;但在第二篇,卻敍述自己花了不少氣力去維繫母子關係。這是否和「不必追」的看法矛盾?試加評論。
在上一次的分析中,筆者談到了如何組織文憑試中文科現代文閱讀答案的問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是在筆者對照文憑試的考生表現可知,有相當一部分考生因為沒有審好題而對整篇文意的主旨理解出現偏差,不能正確地把握文意,從而導致答題中答非所問,或者是自己主觀臆斷、換亂編造,雜糅自己想當然的想法,從而造成得分率低的情況。
文憑試(DSE)中文科的閱讀理解審題要點筆者之前已經討論過,接下來要討論的是閱讀題答案的語言組織。首先,面對一篇文章,應該做的是整體快速閱讀,弄清文章的體裁及大致內容。如果是說明文,則先弄清說明對象和說明中心;是議論文,則把握中心觀點;是散文,則看懂描寫對象,抒情基調;是小說,則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試卷素有「死亡之卷」之稱,考評局在文憑試考評報告中稱考生對於閱讀理解的答題能力的差異較大。另外,有的閱讀理解的考題設置也不比文言文簡單,如14年的文憑試中文科閱讀理解現代文篇章以台灣作家徐國能的《第九味》擬題,要求考生析述文中沒點明的「『第九味』是什麽?」的分值為6分的題目被公認為全卷最深的一題。
在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科考試中使用好答題技巧,可以提高得分率。而想在中文科閱讀卷中得高分,準確審題很重要。關於文憑試中文科閱讀能力的選擇題的做題方法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舉例分析過。相對於主觀表述題來說,選擇題的難度要低很多。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中國語文科閱讀能力卷中有一類題型是考察考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通常以概括文章大意或者中心思想以及以文段中的核心句子為例,讓考生表述這句話在文中的地位以及對表達作者的意旨的作用。這類題型我們統稱為整體感知文章或文段的題型。
現代文閱讀是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中國語文科試卷中的一個常規考核內容,雖然其題目解答難度比起文言文來說更為容易,但作為中文科試卷的一個重要的板塊,並且隨著命題角度的不斷拓展,現代文閱讀的題目難度也相應增加。
在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中國語文科試卷中,文言文閱讀材料中有一類寓言式的閱讀材料,命題者往往從考察文言文的寓言或者文中角色的性格所代表意義入手來考察考生對文言文閱讀材料的理解程度。
文言文閱讀同現代文賞析一樣,佔據文憑試中國語文科試卷一的重要部分。通過對文憑試中文科閱讀篇章題目的分析,筆者注意到一個容易被廣大考生忽略的題型,那就是概括中心思想的題目。文憑試中文科樣本試卷中有一篇選自《墨子》的閱讀材料,其試題的設計形式和考察的能力比較有新意,下面以這個試題為例談談這類題型。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語文科試卷一閱讀能力的考題中,有對修辭手法進行分析的題目,但是從考評局公佈的考生表現來看,不少考生的作答情況並不理想,可見修辭手法的作用分析仍是考生需要加強的一方面。